张戈有话说——高血压认识上的误区(一)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6-09-08 字体: 大中小
(一)“高血压不可治愈,一旦开始服药就要终身服药”,以至于有的患者一直抱着“能不用药就不用药、能晚一点用药就晚一点用药”的错误观点而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降压治疗是这样描述的:“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
这里所说的“终身坚持治疗”表述得不是很清楚,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这就意味着少数患者是可以不用“终身药物治疗”的。这样的理解有根据吗?
我们知道,人体的血压指的是“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力”;所谓“高血压”如果没有特别指明其他情况一般都是指的“动脉高血压”;动脉血压=心输出量×总的外周阻力,心输出量反映的是心脏的功能状态,而总的外周阻力则由小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状态所决定。假设心功能是正常的,那么小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就是决定个体血压高低的关键因素。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征表现为阻力血管(小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增加,高血压时导致阻力血管(小动脉)管径缩小的血管变化可能为结构性或功能性的。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小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是最早期和最重要的血管损害,而这样的改变多为血管功能性的改变,仅表现为全身小动脉的痉挛性收缩而无明显的形态学(或器质性)改变(我们称之为“小动脉痉挛期”),这个时期的小动脉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一方面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小动脉即可避免进一步的损伤,从而逆转到正常状态,同时由于小动脉的功能性改变得到逆转、总的外周阻力恢复到正常,血压即可恢复到正常,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只要我们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即使不用降压药物其血压也可保持正常;而一旦高血压发展到中晚期,小动脉的改变就将进入到器质性病变阶段,此时小动脉血管壁本身的营养供给发生障碍,平滑肌细胞发生变性、萎缩和纤维组织增生,致使小动脉血管壁发生不可逆转的增厚、硬化,最终导致小动脉管腔的狭窄甚至闭塞(我们称之为“小动脉重构期”),此时的小动脉的病变已不可逆转,即使我们坚持非常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果不用降压药物血压就不可能恢复到正常,要想维持良好的血压就必须终身使用降压药物!
打个比方:假设黄河是动脉,黄河水是流动在“动脉”里的血液,当黄河因为高压力的水流冲击而发生河床表面损坏时(小动脉内皮功能障碍),赶快把黄河水分流使其压力降低(控制血压),则河床表面的损坏很容易恢复(内皮修复),黄河水就会流淌得更通畅,就不用经常分流黄河水;如果高压力的水流冲击使河床表面的损坏得不到及时修复,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床内(小动脉重构),黄河水流动的阻力就增加(总的外周阻力增加),慢慢的河床越来越狭窄(发生缺血)、甚至断流(缺血坏死),此时的黄河已是“千疮百孔”、难以修复,最终就是年年修、时时修,总也修不好(终身使用降压药物)!这个例子虽然不甚贴切,但道理是相通的。
可见,如果我们在高血压发生的早期阶段越早开始有效的、规范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就越有可能在小动脉发展到不可逆转的“小动脉重构期”之前把血压控制正常,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让身体内部对血压的调节恢复到正常状态,最终就可以丢掉降压药物。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用药的原因),而且目前尚没有一种简便易行而又非常精确可靠的方法来客观评价小动脉的受损情况,临床上也就没有可能准确预测某个高血压患者的小动脉是否发展到了不可逆装的“小动脉重构期”,因而也就无法预测谁能最终不用药。尽管如此,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尽早开始规范而有效的降压治疗、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靶器官的损害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当然,最终不用降压药物的前提是长期(甚至是终身)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治疗”是对的,但不等于需要“终身药物治疗”!因为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是一种治疗,而这确是需要“坚持终身”的。
临床上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例:有的患者发现血压升高很多年,或者因为没在意、或者因为听信了“高血压不可治愈,一旦开始服药就要终身服药”的传言而始终不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直至发生了并发症(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等)才到医院就医,此时患者已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已经不可能治愈!即使保住了生命,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生命从此变得残缺不全!有的患者已经发生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损伤、脑卒中等严重问题,但血压却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并因此而加速了这些疾病的恶化!